中国越调网,中国最大的越调专业网站

中国越调网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网文百科 > 文章摘录 >

喜看老梅一树花

时间:2011-09-03 03:22来源:河南省越调剧团团志 作者:王中民 点击:
贺申凤梅同志舞台生活五十周年 1988年

    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同志从十一岁登上舞台,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半个世纪的路程。半个世纪以来,她努力探索,不断追求,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,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爱戴。值此庆祝申凤梅同志舞台生活五十周年之际,我作为她的一名观众谨献上我对她的良好祝愿:——愿她艺高寿更长!

    申凤梅同志1927年出生于河南省临颍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。由于贫穷,她的姐姐在很小的时候就送给人家当了童养媳。凤梅十一岁那年,家里实在过不下去,又准备把她也送给人家当童养媳,她为了逃避这种命运,便顶着世俗的偏见跑到戏班学习唱戏。

    风风雨雨五十年过去了。五十年来,她曾在传统戏、现代戏、新编古代剧等近二百个剧目中扮演过生、旦、净、丑等各种行当的角色,塑造了各色各类性格迥异的众多的艺术形象。她在传统戏《过街楼》里饰演多情小姐苏桂英,在新编古代剧《明镜记》中饰演创业皇帝李世民,在《李天保娶亲》中饰演忠厚书生李天保,在现代戏《苦菜花》中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革命老妈妈的形象——母亲,在《擂鼓战金山》中她饰演过巾帼英雄梁红玉,在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中她又塑造了一个悲剧女性祝英台。在《坐楼杀惜》中她演花旦阎惜娇,但有时却又反串须生宋公明,真可谓“生旦不挡。悲喜咸宜”(老舍语)。尤其是她在《诸葛亮吊孝》、《收姜维》等剧目中塑造的诸葛亮这一形象,儒雅庄重,大度从容,质朴中透着智慧,智慧中又含着沉稳,把一个胸怀甲兵,料事如神的政治家、军事家刻画得细致入微、栩栩如生。在许多观众心目中,申凤梅就是诸葛亮,诸葛亮就是申凤梅。1963年,敬爱的周总理看了她演的《收姜维》后,称赞她是“河南的活诸葛”。

    我喜欢看申凤梅同志的戏。我欣赏她的念白,我欣赏她的唱腔,我更欣赏她那不温不火、不事造作、洒脱自如、落落大方的表演。

    申凤梅同志的念白功夫是很值得称道的。她的念白咬字准确,吐字清晰,咬字准而富有弹性,吐字清又充满感情。吐重字重而不死,吐轻字轻而不飘。尤其她那大段念白,感情饱满,缓急适度,高低轻重错落有致,顿挫起伏和谐自然。在《诸葛亮吊孝》中有一段诸葛亮吊周瑜的祭文:

呜呼公瑾!    不幸命殒。

夭亡率年,    三十六春!

  壮志未酬,    岂不痛心……

    一篇长达三十六句的祭文,一气呵成,贯入联珠,时缓时急,时壮时悲,抑扬顿挫,掌握得恰到火候,如她念到:

吊君果敢,    雄姿威严,

讨逆除患,    壮志参天!

赤壁之役,    火烧战船,

曹操闻风丧胆,

孙刘转危为安,

  今盖世之英雄……

    这几句,一句比一句快,一句比一句紧,使人如临赤壁战场,似乎看到了历史上那金戈铁马、刀枪突兀的壮观场面。当念到“今盖世之英雄”时,突然收住,稍一顿挫,然后声气并用,全力推出“不亏当代英贤——!”让人一下子看到了一个雄姿英发的少年将军,真是一顿挫而英气出,一顿挫而壮观生。每当这时场内观众总是屏声敛气,静寂如阗,直到祭文念完观众才敢长出一口大气。这就是申凤梅同志念白的艺术,这就是申凤梅同志念白的力量。

    再说申凤梅的唱腔。她的唱腔苍劲豪放,稳健端庄。韵味儿醇厚而又浓郁,行腔千姿百态而又风格统一。她善唱高腔,高腔里透着轻松;她也善唱低腔,低腔中含着凝重。她的演唱节奏感极强,唱慢板慢而不散,唱快板快而不乱,慢板唱得准,快板唱得稳。她常常在唱中加说,在唱中带笑,在唱中偷字闪板,这些技巧,更加强了她演唱的感染力。如在《收姜维》中,最后诸葛亮劝姜维降汉,一板戏一百零八句,一气下来,这本来就已经够难能可贵了,但更可贵的是这一唱段,唱词多不规则,长短不一。短的三个字五个字,长的则二十多甚至三十多个字。如当她唱到舌战群儒一节时,其唱词是“说得那,东吴内,张昭、顾雍、虞翻、步   、陆绩、严畯、程德枢,他们一个一个低头不语口难张……”一个下韵长达三十四个字,这在剧本唱词中是很少见到的,且又多是人名,实在够难唱了。可经她一唱,顿挫起伏自然,缓急疏密适度,一字有一字之巧妙,一节有一节之美好,有味极了。每当唱到这里,我总不禁眯眼品味,合掌击节,顺着那舒适的节奏,身体自然一仰一合,悠悠哉似一种坐轿的感觉。尤其在“低头不语口难张”的“口”字后面又加上一点笑,真是妙处之中又见妙处,充分表现了诸葛亮对东吴那帮腐儒的轻蔑和战胜他们以后的自豪感。申凤梅同志常说,我喜欢这样不规则的唱词,这样的唱词经过一番琢磨更能唱出巧来。但不管怎样唱,她总是坚持“以情带腔,以意带腔”的原则,即所谓“声为情役,腔为情设”、“情之所至,腔之所出”,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。如《收姜维》中赵云打了败仗,诸葛亮劝说赵云一唱段:

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,

听山人把情由细说端详。

想当年长坂坡你有名上将,

一杆枪战曹兵无人阻挡。

如今你年纪迈发如霜降,

怎比那姜伯约他血气方刚,

今日里虽说你打回败仗,

怨山人我用兵不当你莫在心上。

    前面几句唱腔对赵云过去的功绩充满了赞扬,后面分析失败原因冷静沉稳,最后一句“怨山人我用兵不当你莫在心上”时,唱腔放开,一波三折,激越高亢。“当”字一个拖腔,似已结束又突然泛起,真是峻岭之上又见高峰,这样就从唱腔上进一步强调了失败的责任不在赵云,而在自己用兵不当,充分表现了诸葛亮严于律己,宽于待人,勇于承担责任的政治家风度和胸怀。

    再就是申凤梅同志的表演,乍看起来平平实实,无大棱角,但细细品味,其艺术特色正在这里。她不弄花、不施巧、不卖噱头、不温不火、大方自如。我想申凤梅同志在表演艺术上追求是一种质朴、自然的境界。如她在表演《诸葛亮吊孝》的第四场中,诸葛亮坐在军帐,二目微闭,羽扇轻摇,等待众位将军把周瑜赶出荆州的胜利消息,谁知穈芳突然来报:“周瑜败回巴丘,口吐鲜血而亡。”周瑜的死对诸葛亮来说谛似一声惊雷,但她没有火爆的动作,只是微闭的双目突然睁开,轻轻地“啊”了一声,正徭的羽扇摇在半空,好久没动。动作不大,但给观众的感染力极强,使观众明显地感觉到了这一消息给诸葛亮内心带来的巨大震动。使观众和诸葛亮一起对形势迅速作出判断分析——周瑜一死,东吴必来报仇,孙刘联盟破裂,曹操乘势进犯江南,荆州形势危矣……从而大大调动了观众看戏的主观能动性。这种外柔内刚、以逸待劳、质朴含蓄的表演,实质上不知要比那些直、白、露的表演强多少倍。

    申凤梅同志高深的艺术造诣,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文艺界专家们的高度赞誉。毛主席、刘主席、朱委员长、周总理以及彭真、董必武、杨尚昆等都曾多次观看她的演出,并亲切接见合影留念。敬爱的周总理还把她请到自己家里做客。夸她诸葛亮演得好,并风趣地说:“河南的诸葛亮会做政治思想工作。”但申凤梅同志不骄不躁,决心精益求精、攀登艺术高峰。1963年,她在北京演出时,又拜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为师,拜师会上,作家老舍即席赋诗:“东风骀荡百花开,越调重兴多俊才,香满春城梅不骄,更随桃李拜师来。”并称她是“越调能手,生旦不挡,悲喜咸宜。”从1963年到1984年,她曾先后四次率团进京演出。她的代表作《李天保娶亲》、《诸葛亮吊孝》、《收姜维》,在1979年到1981年全部拍成了电影。

    申凤梅同志在艺术上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,和她勇于改革、不断创新的努力是分不开的。她洞见艺术和世间万事万物一样,总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这一道理,她在自己的艺术总结中说:“如果说我演的几出戏还能得到观众认可的话,那是我不断探索、不断改革、不断创新的结果,纵观前辈艺术家们的实践和我个人几十年的演戏经验,更加坚信艺术贵在创新……”改革创新可以说是贯穿她五十年艺术生活的一条红线,也是她表演艺术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。

    河南越调是一个古老的剧种,它产生于民间,流行于民间,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浓郁的乡土气息。但数百年来总在勾栏、瓦舍、地摊、草台演出,局限一隅,缺乏提高,缺乏交流,虽然是一个重唱的剧种,但唱腔却很粗糙。传统的越调唱腔,不管是男是女,不论什么角色,什么性格,什么感情,唱的什么板式,每一句后面总要带一个假嗓“欧——”又高又尖,毫无韵味,乐队无法伴奏,观众听来心烦。申凤梅初从农村到城市演出,这样的唱法曾挨过多次的倒掌。这种外界的刺激,变成了她对越调唱腔改革的强烈欲望,经过反复琢磨,她把那个又高又尖、毫无韵味的假腔“欧——”变成了真嗓拖腔。经过这一改革和净化,越调唱腔自然流畅又富于韵味,广大观众非常欢迎。

    传统的越调舞台上,诸葛亮的扮相总是拖拉着鞋,拖拖踏踏,松松垮垮,像个济公。形象不美,也不好表演。申凤梅初演诸葛亮也是这个样子。可她总觉得不对劲儿,诸葛亮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军事家和思想家,是智慧的化身,是人们心目中的天才,怎么会这样邋遢呢?于是,她一边认真阅读《三国演义》,悉心琢磨诸葛亮这个形象,一边瞅机会去看兄弟剧种的演出。京戏诸葛亮的化妆,着粉底靴,穿八卦衣。这样一改,诸葛亮的形象果然高大多了。

    为了演好诸葛亮,她向同行学习,向书本学习。数十年来,一部《三国演义》几乎没有离开过她,她反复阅读,认真研究,细心揣摩诸葛亮的思想、性格和风度。过去的越调舞台上诸葛亮多是呼风唤雨、降妖捉怪,不真实也不可信。通过学习,她认识到诸葛亮是人不是神,在他的一生中有成功也有失败,他所以能够在许多事情上料事如神,是因为他熟知天文、地理,精通历代兵法,有广博的历史知识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,善调查研究,善集思广益,他才成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的。基于这一认识,她不但从表演上注意把握诸葛亮的思想和性格,还和编剧、导演一起认真研究剧本,修改剧本,还诸葛亮是人不是神的真面目。比如《诸葛亮吊孝》,原来的故事是诸葛亮设法把周瑜气死,然后再去吊孝,吊孝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周瑜百日之后还阳,据说周瑜还阳之后智慧要比诸葛亮高十倍,所以在吊孝时还要用哀杖在周瑜棺材上敲几下,据说这样周瑜就不会再还阳了。群众看后说这个诸葛亮是个装神弄鬼的阴谋家,吊孝是猫哭老鼠。申凤梅听到这些反映后,便和编剧、导演一起对剧本进行研究和修改。经过数年努力,才改成我们现在看到的《诸葛亮吊孝》,即周瑜明取西川,暗夺荆州,诸葛亮开城相迎,晓以利害,周瑜不听,强夺荆州,并特别规定:“不准伤瑜性命”。周瑜兵败气死,东吴报仇心切,孙刘联盟危在旦夕,诸葛亮不顾个人安危,出使东吴吊孝,终使孙刘重归于好。这样一改,诸葛亮不再是个阴谋家,而是一个顾全大局、豁达大度的政治家了。

    申凤梅改戏是非常细心的,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她也不肯轻易放过。如在《收姜维》最后一段唱中有句“笑”。这句“笑”放在哪里最合适,她曾改过多次。诸葛亮用车轮战术打败姜维之后,劝姜归汉,姜说自己是“败军之将身陷重围脸无光”。诸葛亮唱:“说什么败军之将脸无光,两军阵上一胜一败古之平常。”原来是在“平常”二字之间加“笑”,几十年都这样唱了,并没有人说不合适,可她在十年浩劫后重新恢复这个戏时又改了,她说:“因为姜维还没有下决心归汉,你一提他打败仗就笑,岂不把人家笑跑了?”经过反复推敲,她把这个“笑”放在“赵子龙出营打一仗,被将军你杀得他一人一马回回回营房”三个“回”字的中间。连赵子龙那样的常胜将军都被你打败了,了不起呀!对姜维充满了赞颂,这一笑,对解决姜维当时的矛盾心理,促使其弃曹归汉起了重要作用。

    明代朱熹诗云: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日光云影共徘徊,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申凤梅在她的艺术总结中写道:“我认为戏曲艺术很像一条河流,只有不断地流进流出,才能渊远流长,否则将会干涸枯竭。”这就是她在艺术上一贯的改革思想。

    人们热爱申凤梅同志精湛的艺术,更敬佩她高尚的艺德和品德。她对观众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,经常带领剧团到农村、工矿、老区、边区演出,不管观众多少,不论领导在不在场,她都认真做戏,一丝不苟。她说:“咱不能看人下菜,咱要尽到艺术家的责任。”在她的朋友中有工人,有农民,有部队战士,也有在街上摆摊设点的市民。

    申凤梅同志谦虚谨慎,不骄不躁,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摆艺术家主演的架子。她1987年被选为党的十三大代表,现任河南省越调剧团名誉团长,河南省政协委员,河南省剧协副主席,全国剧协理事,虽身居高位,却仍保持着一个普通演员的本色。她已年过花甲,身体又不太好,可她不管在排练场或是舞台上,工作都是那么严肃认真。不少时候因为她的戏做不出来,导演把她剋得流眼泪,但她还是一遍又一遍地做下去,直到达到导演的要求才肯罢休,做戏不准,导演在排练场上给你指出,进行纠正,这不叫丢人;而由于自己爱面子,怕丢人,不认真排戏,糊弄过去,到了台上把戏演砸,那才叫丢人呢!“她数十年如一日,呕心沥血,致力于艺术事业,严格要求,从不懈怠。1983年夏天剧团排新编古代剧《明镜记》,剧本刚发到她手,噩耗传来,和她相濡以沫,同甘共苦的老伴李大勋同志逝世了。为了减少她的悲伤,领导和同志们都劝她到外地走走,休息休息,她说:“我不能耽误排戏,戏能早一天排出来,或许能消除我的悲痛。”办完丧事的第三天,她就忍着巨大的痛苦,又走进了排练场。1979年夏天,申凤梅同志率团到省会郑州演出,一连数十场不休息,晚上演戏,白天还要到电台录音。由于她劳累过度,再加上天气炎热,她的心脏病发作,竟昏倒在舞台上,送进医院抢救了七天,方脱离危险。可病情刚刚好转,她就出院投入了新的工作。同志们心疼地责备她不爱惜自己的身体,她淡淡一笑说:“在病床上躺着不如在舞台上忙着舒服。”对事业的忠诚真像她扮演的诸葛亮那样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。”

    但她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,而事业的发展却是无限的,要使事业有长足的发展,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,就必须在带徒传艺、培养青年一代上下功夫。在她的精心培养下,中年演员何全志、陈静、田发根、李金英,青年演员杜朝阳、马兰、张国庆都成了受观众欢迎的好演员。

    “越调重兴多俊才”,我们热切期望着,越调在申凤梅同志的带领下,出现更多的受群众欢迎的好剧目,出现更多受观众爱戴的好演员。

 

 

(责任编辑:赵钱孙)
顶一下
(15)
10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