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越调网,中国最大的越调专业网站

中国越调网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网文百科 > 文章摘录 >

舞阳三巨星李桂红/张秀卿/毛爱莲

时间:2012-06-01 09:49来源:中国越调网 作者:贾凤翔 点击:
许昌越调之舞阳三巨星:李桂红 张秀卿 毛爱莲

许昌越调之舞阳三巨星:李桂红 张秀卿 毛爱莲

 

  作者:贾凤翔

 

      原属许昌辖区内的舞阳县境内流过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——澧河。不知河水内含有什么特异物质,喝了河水成为戏曲演员的多于他处,其中有三颗越调巨星。

      越调史上最早女演员、第一代越调皇后李桂红

      越调自清乾隆年间形成后,历经嘉、道、咸、同、光、宣百余年,全是男演员的天下。直到宣统末年,第一位女名伶李桂红横空出世。我用这个词语不是虚张声势,因为她出现后,越调剧种发生了巨大变革。   

      李桂红生于1890年。家境极为贫寒。这点其实不需介绍,因为这是那时艺人的共同特征。若有饭吃,谁会去干那与乞丐妓女相比肩死了不能入老坟的下九流?但桂红天生丽质聪颖过人嗓音甜润,似乎天生就是干这个的材料。她先到漯河学唱坠子,后搭舞阳吴城越调班。民国二年(1913)23岁的李桂红在艺术上已经成熟,她入了襄城县七班戏越调班(许昌市越调剧团前身)。七班戏是光绪年间由襄城县衙门七班——头皂、二皂、头快、二快、头壮、二壮、索夫——供戏成立的,人才济济,当然都是男演员。李桂红登台演出《火焚绣楼》、《借闺女》,一炮走红。(演出地点就在距我出生地不足200米的剧场内。)此后活动于叶县、方城、南阳、唐河一带。李桂红的参演,确立了襄城县七班戏在越调戏班中的龙头地位。  

      李桂红给越调剧种带来了一场大革命。

 

      在李桂红之前,越调以演宫廷戏为主,这是越调剧种自有的剧目。而李桂红却大胆引进外剧种的剧目,这些剧目多为生活戏。此后,越调艺人就把原有剧目称为“正装戏”,将李桂红引进的剧目称为“外装戏”。为适应越调演出,她将这些戏进行改编。经她改编流传至今的戏有《青龙山》、《五凤山》、《王金豆借粮》、《打豆腐》、《小八义》等,皆为唱工戏。她还能将听到的故事编成戏搬上舞台。

      越调原来的主弦是四股弦,李桂红大胆尝试,引进坠胡将杆截短后做主弦,确有轰动效果。为此,南阳越调艺人自称唱的是“大越调”,而将李桂红唱的称为“小越调”。

      越调为适应男演员的嗓音,原来唱的是C调或D调。但女演员嗓音高,李桂红出现后,变成了F调。在对戏时,甚至唱#FG调。后来南阳也有了女演员,才升为F调。根据北上南下的习俗,人们将许昌一带的越调称为“上路越调”,而将南阳一带的越调称为“下路越调”。

      李桂红将坠子的一些唱腔糅进越调铜器垛(乱弹)中,别有韵味。如《斩杨景》中佘太君“出自东方”一段唱,似娓娓叙说家常,流畅自然,朴实耐听。从此,越调原来的以流水板式为主变为以铜器垛为主,直至今日。

      李桂红是第一代越调皇后和越调女演员的鼻祖。后来的越调女演员在师承或艺术上都是她的徒子徒孙,她们尊称这位前辈为“老桂红”。相继出现的女演员有赵小梅、刘富芝、魏金玉、杨小凤等。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真可谓如雨后春笋。有五宝贝——张秀卿誉称大宝贝、杨桂芝昵称二宝贝、陈金英昵称三宝贝、金凤楼昵称假宝贝、李玉华昵称气死宝贝,四小爱——毛小爱(即毛爱莲)、刘小爱、孙小爱、张小爱,三莲蓬——刘莲蓬、陈莲蓬、张桂兰昵称气死莲蓬,二梅——申凤梅昵称大梅、申秀梅昵称二梅,双辫——刘秀荣昵称。这个时期也出现不少优秀男演员,如王庆和、张勋、徐永德、李明玉、叶青林、孙书德、李自杰等,但终不能与女演员平分秋色。越调剧种男演员的一统天下变成了少半个天下。

       民国三十二年(1943年),李桂红身患重病,凄苦无靠,在方城县独树乡扳倒井村去世,以秫杆卷尸掩埋。令人唏嘘!

      令李桂红泉下之灵欣慰的有两点:一是她在观众中的留下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。群众中至今尚流传民谣:“不管啥戏多好听,不胜桂红哼两声。”在我的老家襄城县,人们不仅称唱戏嗓子好的人为“老桂红”,甚至以此称心灵手巧特别能干的人,——“老桂红”成了拔尖人才的代称。二是在她辞世之时,她的徒子徒孙中崛起了两大流派:张秀卿开创的豪放派和毛爱莲开创的婉约派。

      越调泰斗、豪放派创始人张秀卿

 

      张秀卿1917年出生在河南西平,幼年随母流落舞阳。7岁拜仪封班名艺人肖云亭为师学艺,9岁登台演戏。11岁在《小二姐做梦》中饰演小二姐,雅嫩乖巧,观众呼之为“小宝贝”。15岁即遍演多个行当,扮相俊美潇洒,声名日盛。后到舞阳越调戏班担任主演,到各地演出,深受欢迎,观众改呼她为“大宝贝”。成名后组成辛秀班,因其母姓辛故名。新中国成立后,参加商丘专区实验越调剧团,担任主演。1956年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,饰演《三哭殿》中的李世民,获演员一等奖。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58年在郑州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演出《收姜维》。同年随团转入开封专区越调剧团,任副团长。多次被选举为省文艺届先进工作者,商丘专区、开封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。

 

      张秀卿继承越调传统演唱技巧,并借鉴、创新,把汉剧、宛梆、南阳大调曲子、秦腔、吕剧、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唱腔揉进越调里,丰富了越调的表现力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。在表演方面借鉴京剧的身段、武打技巧及鼓经。对化妆、服饰等亦加以变革。她还积极参与传统戏的改编及导演工作。

      张秀卿在旦行的演出上有很高成就。小旦行如《蝴蝶杯》中的胡凤莲、《赶花船》中的张秀莲,青衣行如《抱琵琶》中的秦香莲,老旦行如《斩杨景》中的佘太君,均很出彩。后期主演《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》、《人往高处走》、《两兄弟》等现代戏中的中老年妇女,其表演艺术亦甚为高超。如当时排现代戏,特邀的河南省话剧团导演对张秀卿说:你演的比我想的都好,我咋给你导演?演出时,挠一下头发,就能博得满堂叫好。

      张秀卿最突出的成就是她开创了越调剧种女演男的先河,这是继李桂红将男演女变为女演女之后的又一次革命。她演的丑角行如《杨八姐闹酒店》中的焦光普,净行如《秦香莲》中的包拯,小生行如《李天保吊孝》中的李天保、《李双喜借粮》中的李双喜、《张廷秀私访》中的张廷秀,须生行如《收姜维》中的诸葛亮、《三哭殿》中的李世民、《辕门斩子》中的杨延昭、《烈火扬州》中的李庭芳等,各有特色。她曾裹过脚,后放开,时称“文明脚”,演生行特别是武打戏,不易站稳,但经刻苦训练,竟演得出神入化。她主演《三哭殿》中的唐王李世民,一个飘然出场亮相,其仪表的庄重,举止的潇洒,就能博得观众的喝彩。其表演抖身、提蟒、弹须等,一招一式优美洗练。剧中詹贵妃言:”秦英将我父打死。”唐王“啊”了一声,以手捋髯口。田汉看至此,说:“此一动作,青年演员十年方能学会。真乃河南周信芳!”盖因情由心生也。上世纪40年代初,她将《天水关》(收姜维)中的诸葛亮唱红。

      张秀卿品德高尚,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。

 

      她无子女,把青年演员和学生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女,精心培养。她常在树下铺一领小凉席,把学徒喊到跟前,以手打拍,传授唱腔。她对他们要求严格,精益求精,一句“远观天水天将亮”就教了申凤梅半年。

    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一天,剧团下乡劳动。返回之时,乡亲们给剧团送了两筐柿子。张秀卿不同意接受。一位副团长以为,群众诚意相送,不要不好。于是要了一筐。结果夜间开会批评此事。张秀卿主动承担责任,不将责任推给那位副团长。

  一次,张秀卿在食堂吃包子,拿了一根葱,她深刻检查了自己的错误。

      1960年的一天,张秀卿突发脑溢血逝世,年仅43岁。当时在农场劳动,张秀卿和几个学员在一起掐红薯叶子,突然倒地,以手抠地甚深,可知痛苦万分。葬于开封市西城门(大梁门)西北约三里处。

       张秀卿英年早逝,为越调为后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。一位越调新秀痛心疾首地呼喊:这是天要亡我越调吗? 

       越调没有消亡,也不会消亡。张秀卿辞世后,她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申凤梅接过越调“豪放派”的大旗,发扬光大,成为戏剧大师。1995年,申老师离我们而去。(我很悲痛。申老师曾到襄县给我讲过越调唱腔,她的入门弟子杜朝阳也叫我老师。)而今,豪放派后继有人,张秀卿应含笑九泉了。

       第二代越调皇后、婉约派创始人毛爱莲

       毛爱莲1930年出生在舞阳县杨桂村,13岁就当了戏班领衔主演。她创造了越调史上的几个第一:1960年主演《无佞府》“点兵”一场被拍为电影,这是越调剧种第一次上银幕;1965年《斗书场》进京,这是越调剧种第一次到首都演出;1981年《白奶奶醉酒》上银幕,这是越调剧种第一部彩色戏剧片。她曾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赞扬。我与好友马炎心合著的《越调皇后毛爱莲》、《毛爱莲》、《越调与毛爱莲》等书中对毛老师的艺术经历、成就、特点做过详细的阐述,此文只从我与毛老师交往的角度写一些文字。

       幼时,“毛爱莲”三个字在我心中是神祗,是图腾。

      我的老家在襄县城关镇文明街,距县城内惟一的剧院不远。街坊大多是戏迷。夏日,大伙在路边乘凉闲聊,我便从那里听到了与毛爱莲有关的故事。

      有一年冬天,毛爱莲的戏在许昌演出。我的一位邻居吃罢晚饭后,带条被子赶到许昌,在大众剧院售票口前等了一夜,终于买到了票。

      还有一位邻居自诩跟毛爱莲说过话。大家说他瞎吹,他却一本正经说是真的。人们问说了什么,他说:“我往漯河跑生意,正巧跟毛爱莲的戏班同路,毛爱莲骑头毛驴走在我旁边。那天天阴着,我说:‘今天看样子要下雨。’毛爱莲说:‘真的?’这不是毛爱莲跟我说的话吗?”大家一听,哄地笑了,但还是详细追问毛爱莲离他多远,毛爱莲说话的声调跟在舞台上是否一样,等等。

      除了故事,还有民谣:“破上半年不吃盐,也要看看毛爱莲。”“看了毛爱莲的戏,一辈子不生气。”……

      那时我只想:我什么时候也能见见毛爱莲,那该多好呵!

      八岁那年,我第一次见到毛爱莲老师。

      一位堂兄从部队转业,等待安排工作。他是个孤儿,就寄居在我家。这天,他从外边回来,一进门,就兴冲冲地对我父母说:“叔、婶儿,毛爱莲的戏来了!我托武装部的战友给弄了几张票,咱今晚去看戏。”

      我一听,高兴得跳了起来,催母亲快做晚饭。

      吃罢晚饭,我随着父母和堂兄,怀着朝圣般的心情走进剧院。

      我们是提前进场的,可剧院里早已坐满了人。那时剧院卖站票,两侧也是人头攒动。

      那次演的是《火焚绣楼》。毛老师一出场,观众似乎精神一震。有人小声说:“毛爱莲!毛爱莲!”

      那晚,我第一次知道了戏剧竟有如此令人陶醉的唱腔。

      我之热爱戏剧,就滥觞于那次看毛老师的戏。

      1975年,我与毛老师有了第一次合作。

      许昌地区举办戏剧创作培训班,每个市、县参加一名作者,炎心和我就是从此相识的。我们搞了几个戏,其中《连心桥》由许昌地区豫剧团演出,并由鄢陵县豫剧团立本,代表许昌地区参加了河南省文艺汇演。《会计新歌》准备让地区越调剧团立本。越调团在开封演出,我和地区文化局的一位同志一道赴汴。

      晚上,剧团演出《沙家浜》。毛老师没有出场,而观众却在争论饰演沙奶奶和阿庆嫂的演员哪个是毛爱莲。可见毛老师的名字深入人心。

      第二天上午,剧团领导、业务骨干参加通本,毛老师也参加了。我读了剧本后,大家提出意见,毛老师也谈了自己的看法。有人当面批驳毛老师。大概是因为当时正在文革中,毛老师属“三名”、“三高”,在受批判之列,所以别人不大尊敬她。

      我和毛老师的第二次合作是1991年为她写传记。在采访过程中,毛老师平易朴实的作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。作品后来发表在《名人传记》上,那一期的封面用的也是毛老师的照片。这次相处时间较长,我们之间建立了较为深厚的感情。

      1996年,我和毛老师有了第三次合作。一家中外合资大型企业进行对外宣传,邀我为他们写了一些节目,想找档次高的演员演出。我便找到毛老师。其中有一个小品,毛老师积极为我物色演员,分配角色,进行排练。我特为毛老师写了一段唱词,毛老师欣然接受。

      第四次合作是在三年后。著名书画家陈天然先生捐资二十余万元,为水源奇缺的家乡打井。举行揭碑仪式时,我们组成艺术团到他的家乡巩义市柏沟岭村义演。我的身份是编剧,毛老师是演员。

      炎心同我编著《越调皇后毛爱莲》等书,有了我与毛老师的第五、六、七、八次合作。经过更深入的了解,我对毛老师的德与艺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,也更增加了对她的敬佩之情。 

      毛老师温柔敦厚,从不发火,说起话来也像是“小蜜蜂在笼内哼呵哼呵往外边哼”。她口碑很好,不会耍权术、搞阴谋,靠的是人格魅力。

      毛爱莲老师德艺双馨,堪称良师;她与我感情甚笃,可谓益友。

      而今,越调巨星一颗颗陨落,只有毛爱莲老师硕果仅存。拭目看今日越调剧坛,“小秀卿”****满园,“小爱莲”点绛难觅。毛爱莲的声腔艺术目前仍是空前绝后。国务院将毛爱莲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我们应很好地挖掘、整理、保存毛爱莲老师的舞台艺术,让这朵奇葩盛开在中国文化史之苑囿!   

      李桂红、张秀卿、毛爱莲都是舞阳人,另一越调巨星申凤梅的家临颍也在原许昌辖区内,与舞阳毗连。这除了说是地杰人灵,又该作何解释呢?

 

 

 

(责任编辑:赵钱孙)
顶一下
(17)
10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