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越调网,中国最大的越调专业网站

中国越调网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网文百科 > 越调知识 >

南阳越调与皮黄戏

时间:2011-08-19 22:35来源:中国越调网 作者:赵钱孙 点击:
越调与皮黄的渊缘

        越调不“击梆为节”,不属梆子腔。从它的“连曲”与“板腔”交合而言,应是东西融溶,饱含新腔,有别于梆子和皮黄。可能是经济文化盛衰,与天时地利之故,清朝同?治?光?绪?间,鄂境越调绝响,宛地则花红叶茂,每个县都有3-5台站园赶场的越调:自乐班则更多。大越调辛亥后流入当时仅次于北京的全国文化中心——开封后,新闻界惊喜不已,赞扬有加,竟以京戏和梅兰芳做比,可见艺功不凡。

 

        越调与汉戏相比,后者稍晚,且受艺前者。特别从“启蒙戏”——“两绑、两斩一大挑” ?《绑姚刚》、《绑秦英》、《斩杨宗保》、《斩薛应龙》、与《挑锦袍》上共守古训,勾脸、服饰、唱白、绝活一脉通同。如《绑秦英》与《斩薛应龙》中詹妃接酒后与薛丁山上场后的大段垛子同是一句不差的见功迷人。不同之处唯詹妃越调用本嗓,汉调用假声而已。詹妃“用手儿接过了玉液琼浆,此杯酒奠父魂早归天堂”和丁山“本帅打马过山岭,绿水青山色色新”的大段唱辞的板式转换也尽同;都是“垛”——转“流水”——再入“散”收。《沙陀国》越、汉同规,李克用一直工大净,“昔日有个三大贤”导板起,转慢板入垛子,全述桃园结拜、困土山、入曹营、最后“哗啦啦三咚鼓”后,散唱“恩官休回长安转,就在这沙陀国内住上几年”收住。到了京戏,唱句就简而精了,但缺少原初民间说唱艺术的特色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民国间,汉河派汉戏与京戏的交流密切,李克用二净转有一末应工者,南阳则坚守不移。再者南阳越调、汉调花脸同是“边加堂”发声,乍一听来难分泾渭,非行家戏筋很难品味神韵。包公脸谱勾画也是如此,额头上的“月牙”图案必须端端止正,以示“刚正不阿”。近些年受京戏的影响,中原戏苑多仿京谱把“月牙”歪勾,如“流云”,美哉美哉,可失去原意似也可惜。但西部地区秦腔、川戏、蒲剧……包公脑门仍勾“正型”,原意未失。

 

        为使观众更加明晰二者的互为流变,下举东路越调申凤梅《诸葛亮吊孝》这出享誉神州的好戏来探讨、叙述一下。

 

        这出传统大戏建国前越调、汉调不时演出;深为百姓喜爱,而在全国其它剧种鲜有演唱。《吊孝》原是《讨荆州》本戏末折,因申团长多有创新,故拍电影时取此名。《吊孝》前还有《坐帐施计》、《就计布兵》、《发兵叫城》、《战荡败归》各折,是小生行的全功戏。非大把式不能应工。为何﹖折折见功,多多绝活?《坐帐》周瑜在“内导板”后踩“大镣子”?京戏叫大七字锣?上场,要从“荆州事把本督心肝气坏,恨刘备和关张做事不该”起,全述“赤壁之战”后,由慢板——垛子——流水:“我国中费兵将把贼破坏,诸葛亮趁机会荆州已得:借荆州原本是鲁肃担待,为什么到如今讨之不来﹖”而后散收“闷悠悠打坐在水军帐寨,候大夫回江东巧作安排”。《布兵》一折:孔明差赵云、魏延、黄忠、张飞轮战周瑜,令人心悬。《叫城》时,周瑜帅兵到荆州南门,见冷冷清清,城门紧闭,杀气袭人后惊煞肺腑,脸色骤变?变脸术之上乘——色变,演员脸上要由红而白又泛乌紫,全在内功。比涂变、扯变难多了?,马上镇静下来,亲自叫城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在赵云上城前约一刻儿,周要抖马、掏翎、转身、执枪,随锣鼓点扎大架。纵然台下观众滚锅似的挤拥晃动台子,演员必须如钉在台板上一丝不动,方能赢得台下的喝采。笔者小时看汉调赵怀安、图建章表演已很满足,可老人们说这比起他们的师傅赵庚辛、周玉山还差远呢?他师傅当演到城上赵子龙说是:“此乃假途灭虢之计”之后,周瑜额头要冒出冷汗,还要用颤音唱出:“一言道破神计妙,浑身上下冷水浇。俺周瑜把计错用了,?众将冷呼助战?哎呀?要凄厉镇台?,舍生入死战一遭。抖马进前高声叫,城上赵云听分晓,本督实把荆州要,取不回荆州不回朝”。开打后,周瑜阵阵败退,芦花荡遇张飞又是恶战。这时周瑜要做出“拔芦花”、“涉沼泽”等舞姿而不能泡成“落汤鸡”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如此高难度功夫,笔者建国后曾和张居超君问过年过古稀的周玉山,他点头称是,并说:我从小跟师父苦练。年青人功夫不到家,有“水”呀。接着便是“流红”绝活,周瑜僵倒前,在高喊:“天啊?——既生瑜,何生亮﹖既生亮,何生瑜﹖”后仰俯时,必眼疾手快的把红?颜料?从口中顺嘴角吐出,眼角、鼻孔的血是手指急速抹上去的,不露破绽这全在功夫。你想,演到这份上,周瑜的性格完成了,动人的故事结束了,观众们惬意散归,《吊孝》只好不演。是故在建国前,越调《吊孝》折戏当“找戏”?加演?唱:而汉戏只到《殒命》。申凤梅所演的《吊孝》前几折平实流畅,不多琢磨,为 突出孔明“孙刘结盟,共同抗曹”的“鼎立”大局而精理细梳,不愧为当代的“活诸葛”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想探求皮黄与越调渊源,以及南阳、郧阳、安康地区的土二黄与以后汉调艺术的发展,看来应在若大的豫、鄂、陕交接地域不可。古时这里有着诸多的“土二黄”‘靠山黄’?,这或许就是程砚秋先生提及的“早期秦腔”?非今天流行的陕、山、宛梆子腔?。因地质运动和历史造化南阳居于这个地区的冠冕。故而,在文革前,南阳却有大班数十,且唐河张湾汉调科班,可上数到道光咸丰年间;又南阳二黄所演节目京戏大多与之相同。还有,像《大香山》、《讨荆州》、《昊天塔》、《看兵书》、《磐河战》、《醉战》、《青石岭》、《清河桥》、《双别窑》等等不见京戏上演。文革前,田汉先生曾到南阳看汉戏演出,在张锦华团长安排下曾看了诸名角所演的《看兵书》、《断桥》、《摸包》、《双别窑》等等,很是欣赏并留钱让录相,可惜文革来了未就。可见,南阳汉戏不单是很有特色的一方流派,而且还是独具地方特色的皮黄戏类,并且对京调二黄有所哺育。 

 

 

(责任编辑:赵钱孙)
顶一下
(10)
10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